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直播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长江边上“长江村”

2025-01-15 15:5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

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从江头到江尾,村庄星罗棋布,依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其中有数十个以“长江”命名。这些村庄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之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近日走进4个长江村,探寻这些村落的发展故事。

——编 者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

长江源头是我家

本报记者 冯 华 乔 栋

走进长江源村,村道两旁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村中央宽阔的广场上,孩子们玩耍嬉闹,老人们健身聊天,欢声笑语不断。

这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南郊,距离村民们的故乡——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420公里。

20年前的深秋,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世代逐水草而居的128户牧民从平均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下来。“取名长江源村,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长江源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更尕南杰说。

“我们搬下了山,老家那边草也长高了,水也更清了。”44岁的草原生态管护员闹布桑周翻出手机里拍摄的照片。“现在山上的生态越来越好,巡护时碰到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

村民们习惯把往日放牧的沱沱河地区叫做“老家”“山上”。长江源村几乎每家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守护着501万亩禁牧草场。

今年国庆假期,闹布桑周刚刚完成一次草场巡护。每次进山都不容易,闹布桑周要翻过昆仑山口,越过不冻泉、五道梁、风火山口,才能进入自己巡护的区域。“巡护一趟要花上三四天时间。主要看有没有破坏草原的情况,记录下野生动物繁殖的情况等。这次我就发现有的地块出现了‘翻浆’现象,有点反常,马上拍照片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闹布桑周说。

“我们来自长江源头,更要守护好长江源头。扎根在这个地方,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26岁的湿地生态管护员罗桑加措说,生态管护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享受了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和各项优惠政策。

在山上守护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在山下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记者到村里采访这天,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和几名村委会委员一直在牛羊肉加工车间忙碌。正赶上卸货,扎西达娃和同事一直忙前忙后,“现在进入了出栏旺季,我们要抓住机遇,利用电商渠道把我们的唐古拉牦牛、藏羊销往全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这几年,长江源村确定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的路子。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建成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精心打造了村史馆、“蕃巴仓”(藏族人家)民俗馆、“长江牧歌”野奢帐篷营地等项目。

“去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益首次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万元。”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今年11月27日是长江源村生态移民搬迁20年的日子,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红火。”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

江水村边合 生活更甜美

本报记者 李红梅 王明峰

云朵在蓝天中大写意铺展,一个个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散落在田垄中,与远处蜿蜒的长江、江面上飞翔的白鹭,组成一幅美丽的江边农耕图。

这里是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中坝岛,四面被江水环抱。从空中俯瞰,中坝岛宛如一片绿色的叶子漂在长江中,美不胜收。

由于不停被江水冲刷,中坝岛的土地堆积成了富含肥料的沙淤地,种出的蔬菜口感鲜美,品质优越,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一上岛,村民陈大清的家庭农场里郁郁葱葱的蔬菜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2020年,陈大清牵头成立江心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岛上138名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种植的果蔬有合作社帮忙销售,每年人均增收一两万元。

往岛中间走去,有大片农田。陈大清和丈夫郑贤春扛起锄头就开始干活。

村民段少群和丈夫也在隔壁农田忙活着。“加入合作社后,种菜有技术指导,销售也不用发愁,日子美得很。”段少群笑着说。

2020年以前,岛上村民还以打鱼为主。2019年底长江全面禁渔,村民们才开始种植蔬菜,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我从2021年起被聘为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队员,为保护家门口的长江尽一份力。”郑贤春说。

第二天,正值长江巡护的日子,郑贤春穿上制服,和大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陈启洪一行4人,驾驶巡护船,对十几公里江面和岸线进行巡护。

“天气好时,就会有人到江边钓鱼。收到举报或者有监控发现非法捕捞等行为时,我们都会进行劝阻。”郑贤春说。

郑贤春今年61岁,在中坝岛住了一辈子。郑贤春告诉记者,禁渔后,长江水变清了,经常能看到鱼跳出水面,江面上还有一群群白鹭,“作为一名护渔员,看到长江越来越美,感到很自豪。”

“我们村沙淤蔬菜基地产出的沙淤蔬菜销往成都、重庆、泸州等周边城市。”长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德江说,除了蔬菜,村里还发展了葡萄、火龙果等绿色种植产业,长江村的优美环境也吸引很多人来休闲旅游。

“美丽的长江是支撑我们发展的优质资源,我们必须保护好长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先德江说,长江村所有渔民退捕上岸后,发展起了绿色产业,日子越过越好。

“长江干流流经合江64.4公里,合江建立了县、镇、村、组河长体系,同时全面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流域治理,跨区域联防联控。近年来,长江干流合江段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泸州市合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邱林说。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长江村——

生态向美 产业向绿

本报记者 董丝雨 范昊天

水净岸绿,空气清新,望着眼前滚滚而逝的长江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长江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发满脸欣慰:“傍晚来江堤散步,能看到不少鱼儿在江面翻腾。”

陈定发今年62岁,打出生起就没离开过长江边,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也最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江里几乎看不到鱼,净是些漂浮物、水葫芦。”

保护长江就是保护家园。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开展,江边整修绿化步道,种上了柏树和桂花树。村里经过网管改造、路面整修、河道清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民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满满,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大大提高。”陈定发说,他作为长江村地段河湖长,每周定期前往江堤,巡查非法捕捞、清理江边垃圾等。

长江村因毗邻长江而得名,气候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我们这儿的土地特别适合种蔬菜,但以前大家不懂种植技术,挣不着钱,好多人都外出打工了。”陈定发说。

2011年12月,武汉紫金蔬菜专业合作社在长江村成立。一排排蔬菜大棚建了起来,主要种植毛白菜、茼蒿、生菜等快生菜。

“快生菜茬口多、产量高、不受季节影响,市场风险低。从地里到餐桌,一共只需要20多天,一年收获六七茬不成问题。”跟随武汉紫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传红,记者走进其中一座蔬菜大棚。只见他用手机操控打开浇水系统,不到一分钟,翠绿的叶片上便布满细密的水珠。

彭传红告诉记者,合作社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无公害农药,既保证蔬菜健康安全,也避免污染土壤和江水。

长江水质变好,蔬菜产量和品质也更高,长江村成为武汉市的重要“菜篮子”之一,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400亩,年产量约3万吨。2020年,长江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党的好政策让长江村的发展越来越好。”陈定发介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武汉市开展“国企联村”行动。2021年,武汉城市发展集团与金口街道包括长江村在内的6个村庄结对,投资建成湖北金口农贸蔬菜物流交易中心,吸纳周边不少村民就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现在,村里的快生菜还有专业团队在线上进行品牌化运营。”陈定发说。

生态环境好,绿色产业前景广阔。“去年,村里引进‘大江小村’农文旅项目,修建民宿,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生态旅游。”长江村村干部李怀剑介绍,未来,游客可以在沿江绿道观景,在村里采摘、观荷、捉虾、挖藕,农事体验活动全年无休,将成为长江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

让一江碧水永续东流

本报记者 寇江泽 尹晓宇

穿行在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苍翠绿意扑面而来。

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到村美民富的幸福村,从上无遮瓦到家家住别墅,50多年来,长江村不断改革探索,完成一个渔村的美丽蜕变。

长江村依江而建,拥有6公里长江岸线。“过去,江边就是一片芦苇荡,我们靠着抓鱼、抓虾过日子。那时候村里穷,都是土坯房,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长江村村民、原长江化工厂生产厂长吴洪兴回忆。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长江村从两座小砖窑起步,相继办起五金厂、化工厂、拆船厂。吴洪兴从毕业后就进入长江化工厂工作,“化工厂生产的合成蒽醌,一度占到全球一半份额。”

长江村党委书记李洪耀介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江村逐步形成涉及冶金制造、港口物流、船舶工业等多个产业,村经济实体新长江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去年营收突破1200亿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万元。

村里富了起来,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导下,长江村于2021年1月关停了长江化工厂,最大限度减轻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说实在的,当时也有些舍不得。但我们住在长江边,更有责任保护好长江。”吴洪兴说。

李洪耀介绍,为保护好家门口的长江,村里投资超亿元为沿江港口高标准增设防尘装置,打造了一条“废船拆解—废铁冶炼—钢材轧制—船舶修造—远洋运输”全流程循环经济产业链。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又搞起了食品厂生产燕麦,销往浙江、山东等地,供不应求。”吴洪兴转型在食品厂负责生产工作,“化工厂的几百名员工,在本村尽量转岗安置,食品厂也安置了一部分工人。”

富起来,环境也要美起来。长江村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按照“南北生态园,中间有花园”的布局,村北建成200亩农林科技园,村中建成120亩中央花园,村南建成1000亩湿地生态园,村里绿化覆盖率超过45%。

去年12月,长江村举办以“共护母亲河、同建幸福村”为主题的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落实长江大保护任务。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让一江碧水永续东流。”李洪耀说。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