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直播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十年来,北京已累计接收“南水”超百亿立方米

2025-01-23 08:55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甘洌“南水”润泽京华。

冬日的清晨,“南水”从丹江口水库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渠,一路向北,大约半月后,奔流千里抵京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制订用水规划,珍惜和用好每一滴“南水”。

全过程护“南水”

“南水”入京后,经过泵站加压,首先来到北京西南部的大宁调压池。这里是“南水”进京后的第一处可见水面,也是南水北调北京地下输水环路的“总阀门”。

在该调压池下有5孔闸门,用于分水。“开启不同的闸门可将‘南水’分别送到北京主城区、大兴区及城市副中心的水厂。”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房山管理所所长林雄介绍,当前冬季每天输水约200万立方米,夏季用水高峰时每天输水最高可达420万立方米。

“南水”通过闸门,流入地下输水暗渠,前往北京市接收“南水”的水厂。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时,北京同步谋划建设了市内相关配套工程。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北京城地下形成一条长达107公里的“输水巨龙”。此外,通州支线工程让通州地区有了“南水”供应;河西支线工程让丰台河西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也有了“南水”的支持……

进入水厂前,“南水”需过“入京、入城、入厂”3道水质监测关。“我们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水质情况。”北京市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高级工程师王艳说,自通水以来,从未出现水质异常情况。

“体检”合格后,“南水”进入制水车间,在这里同本地水源混合。在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4道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吸附和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艺后,“南水”符合甚至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年均调水量约10.5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进京,10年来,北京已累计接收“南水”超106亿立方米。

精细化用“南水”

在北京,精细化使用“南水”遵循“节、喝、存、补”四字原则。

先说“节”字,即节水优先。从水厂出来,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南水”进入自来水供水管网。

“北京改造上千公里老旧管网,更换470余万个远传水表,采取卫星探漏技术查找水管破损点等系列举措。”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说,与10年前相比,供水管网漏损率明显下降,年节水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自“南水”进京以来,北京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等节水载体1万余个。10年来,北京累计节约水资源量达到10亿立方米,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再说“喝”字。北京不断扩大“南水”覆盖范围。“南水”进京之初,接纳“南水”的水厂有6座,主要向中心城区供水。如今,北京已建成南水北调市内配套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和16座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10年间,北京喝上“南水”的居民从900万增加到160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七成以上。

“存”字,即家有“余粮”,有备无患。一部分“南水”进京之后,会通过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经过9级泵站层层加压,一路向东北,奔涌100余公里,爬高133米,直至密云水库。“‘南水’到来之前,是密云水库向城区供水。”在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快20年的王泽勇回忆,2015年首次反向输水时,他激动不已,“北京‘大水缸’再也不怕没水了。”至今,累计有近6亿立方米“南水”输入密云水库。此外,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亦庄调节池等存蓄“南水”约3亿立方米。

而对于“补”而言,数据显示,“南水”进京水量中有约22%用于回补地下水源和河湖湿地。

重塑水资源格局

走进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大厅的数字大屏显示着水资源调度计划示意图,“南水”入京后的实时路线一目了然。

当前,北京形成了以“南水”为主的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连通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南水’进京前,北京水资源调度捉襟见肘,全市几乎无水可调。”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南水”入京,五水连通,走活北京水资源这盘“棋”。

“‘南水’成为北京主力供水水源,腾出本地水,压采地下水,使用再生水,收集雨洪水,生态补水成效越来越明显。”王俊文说。

冬日的北京,气温已跌破冰点,但门头沟山区却有不少泉眼依然汩汩直冒。曾因地下水超采而干涸的泉眼已有80余处实现复涌。数据显示,北京严重超采区面积已实现全面清零。自2015年至今,北京地下水水位已连续9年回升,累计回升13.68米,地下水储量增加70亿立方米。

“南水”在被使用后,进入污水地下管网,经过再生水厂等多环节净化,最终也为北京生态补水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北京累计建设80多座再生水厂,再生水年利用量超12亿立方米、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

生态补水让纵横交错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水系组成的城市水网越织越密。“南水”进京以来,北京的有水河流从96条增加到122条,有水河长增加了500多公里。其中,以永定河、潮白河等为代表的北京五大河流时隔多年后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10年来,我们始终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调度,最大限度用足用好‘南水’,水资源严重紧缺形势得到有效缓解,水网体系持续优化,全力保障首都水安全。”北京市水务局局长刘斌表示。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