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直播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手机平台,开云(中国)>

保险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1-08 09:22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保险业2024年资产规模保持稳健增长,先后跨过33万亿元、34万亿元和35万亿元3道门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35万亿元,较2024年年初增加3.5万亿元,增长11.2%。在2024年11月份召开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保险业要深刻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树立大保险观,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提升保险保障能力

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未来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机构统计,2024年全球范围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于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工具。

2024年2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提出,扩展巨灾保险责任、提升基本保险金额、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随后,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综合巨灾保险在河北落地,惠及7400余万城乡居民,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提升了重大灾害补偿和抗灾救灾效率以及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据了解,河北省政府每年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全省居民可以获得20亿元的风险保障,财政资金放大效果显著,且每年从保费中支出固定的防灾减损费用,实现从被动型灾后应急到主动型风险预防的转变。2024年9月份,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文昌和广东徐闻,这是数十年来登陆我国最强的秋台风,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保险业克服通信、电力、供水受损等困难,主动作为,首次出台了行业台风灾害的理赔指引,做到尽赔快赔预赔,较好地支持了风险减量和灾后重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于华表示,保险行业协会将持续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在巨灾保险领域进一步完善机制、丰富产品、加强服务、深化科技赋能、做好宣传,推动我国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理事会第十次会议、第十次成员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监管部门、成员公司、观察员公司以及重要合作伙伴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同体正式发布《“一带一路”绿色保险原则》,明确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组织治理,以及识别、评估项目环境风险,制定差异化的承保方案等内容。共同体率先承诺践行原则,并鼓励号召更多保险主体加入,引领行业开展更高标准的绿色实践。共同体还发布了《境外项目风险远程观测评估体系》,利用国际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赋能“一带一路”风险减量,为精确识别和评估境外项目风险提供有力工具。共同体主席单位中国再保总裁助理刘元章表示,共同体要强化政治担当,精准对接“走出去”企业保障需求,推动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做好保险业与各部委、国际保险同业之间高效协同的纽带,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的品牌形象。

大力服务科技创新

科技保险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2024年1月至8月,科技保险保费388亿元,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提供风险保障超过7万亿元。比如,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为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应用,提供近1万亿元风险保障。

2024年12月份,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场推出“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这是国内首个保障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全过程活动的综合性保险产品。一项新技术在实验室环境里取得突破后,要真正走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面临诸多风险。该险种的保险责任涵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全周期,首次在保险产品中引入“技术就绪度”作为评价科技活动的标准,还将外聘研发人员的人工成本、设备仪器的维护费用也纳入研发费用的理赔范围。此外,该险种投保范围广,实现对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中试平台以及投资人等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的广泛覆盖。人保财险精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一般性风险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企业破产以及政策调整的特殊风险均在保障范围,尽可能满足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中国人保升级优化专属产品体系,仅前三季度科技保险就提供风险保障33.4万亿元,为科技活动提供专属产品风险保障规模增长47.3%。中国人保相继在中国国际服贸会、中国人保巨灾保险论坛、金融街论坛等重大活动上,发布“PICC气象指数保险定价模型”“PICC中国地震巨灾模型”“网络安全保险风险定价模型”。

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围绕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健全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等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总体思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丰富产品。围绕科技企业全周期、科技创新全环节保障需求,创新科技保险产品。二是完善政策。金融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科技保险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分类别的支持政策体系。三是推广试点。科技保险专业性比较强,风险特征比较独特,和普通保险有差异,金融监管总局将搭建多方参与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培育配套服务机构,推动科技保险“做起来、做得好”。

发挥长期资金优势

保险资金是比较典型的中长期资金。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活力,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

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较为多元,包括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管产品、信托计划、未上市企业股权、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资管产品和保险私募基金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登记规模超过1.7万亿元,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模近7500亿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品登记规模超过4300亿元。此外,保险资金通过上市公司股票、直接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向科技类企业投资超过6000亿元。

近日,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成功发起设立“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规模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科创基金设立于2018年10月,是全国首只聚焦硬科技投资的政府投资母基金,也是北京市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该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运行6年多来,在促进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等方面发挥了显著带动作用,通过与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形成深度合作,支持了一批专注硬科技投资的基金,孵化、落地了一批优质科技企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耐心资本。“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投资方式参与具有独特区域禀赋优势的创投母基金,是中国人寿在此前S投资策略基础上的再进阶,通过以“类指数投资”布局“四投”领域的创新举措,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之间“架桥铺路”,探索出保险资金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添了强大助力,为我国创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增量耐心资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陆续发布系列监管政策,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取消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募资规模的限制,支持保险公司发挥价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助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截至目前,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2.8万亿元,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超过3.3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业应充分发挥险资长期投资优势,持续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 于泳)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