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偷梁换柱的狂欢,巧立名目的乱象
关于高尔夫球场祸福之争早已有之,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比如一般而言,建设高尔夫球场要将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换成专用草坪,还要持续不断地施肥及喷洒农药。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种不仅不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和水分,在长时间的累加后还会放大负面效益。
据悉,违规球场大多打着体育公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
600多个球场,10余家合法,令人大跌眼镜。换言之,那些张贴在公路两边的“高尔夫度假村”广告、那些毗邻在高档居住社区旁边的“高尔夫乐园”,原来多是违法违规之身。高尔夫球场之热,随处可以窥斑见豹。比如海南陵水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沿海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而按照《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2005-2020)》标注,该县规划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就有9个之多。与高尔夫球场建设之狂热相匹配的,是相关领域的诸多乱象。
记者登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网站查询,发现北京几家规模较大的高尔夫俱乐部都登记在案,但经营范围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比如,北京某体育休闲俱乐部有限公司,登记的经营范围是: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器械健身服务;会议服务;销售文化体育用品(音像制品除外)。根据记者的实地调查,该公司实为一家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高尔夫球场的建设需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而大部分未经审批的球场基本上是以偷换概念的形式,由地方审批的。违规球场大多是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的。
形象工程下的利益驱动
事实上,按照上述中国高尔夫协会张姓负责人所说,高尔夫球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招商引资不可或缺的“硬环境”和“形象工程”。高尔夫项目或会占用绿地或耕地资源,但与随之带来的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实现高端商业地产开发所带来的巨额利益回报相比,违法违规根本就不被地方官员放在眼里。又由于高尔夫项目面向高端群体消费属性,在吸引名人参与娱乐的同时会提升地方名气,吸引投资、地价房价的提升等。最终,地方得到的不仅是经济收益和GDP指标,官员也会因之获得不菲的政绩。
据了解,建设一座18洞标准球场需要购买土地1200亩,加上场地建设费、会所建设费、球场维护费等,需要投入几个亿的资金。而且目前,国家对高尔夫球场按娱乐业征税,总税率达23%。
昂贵的成本投入和高额税收,迫使球场收取较高费用。而收取费用越高,离群众就越远;离群众越远,它的“贵族”及娱乐性质就越浓,经营效益就越有限,从而形成高投入——高税收——高消费——高亏损的怪圈。但亏本的买卖为什么还有人做呢?业内人士称,在国内,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与高尔夫球场形影不离的还有高档别墅。“其实开发商热衷的并不是修建高尔夫球场,而是将高尔夫球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联姻,以建球场为名圈占土地,并以此来带动房地产开发”。
去年两会期间,海南省陵水县官员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宣传该县的高尔夫球场规划,“我们规划了10个高尔夫球场,在建的是4个,建好的有2个。”
不但没有禁止的决心,反而以此为工作业绩,这样的态度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各地为何有如此大的动力,不惜以偷换概念的形式建设高尔夫球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介绍说,“这主要是认识问题和利益驱动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将高尔夫球场看作是拉动经济的好项目。从立项开始,开发商和当地一些部门就以各种名义掩人耳目,而建设过程中对农田、林地的侵占,相关执法部门则视而不见。
据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开发商以高尔夫球场建设为由大量圈地,然后在球场周边开发房地产项目,用高尔夫球场带动房价地价上涨,创造多重利益。